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

實習生手記(二)

31st day of journalist / editor
朋友問起,簡單介紹一下,Breakazine是一本深入探討不同社會議題的雜誌。每期有一個主題,如勞工議題,便會有勞工現況、對現況的反思和建議等,啟發讀者面對社會上不同的現實。
這幾天在打 transcript, 即是將訪問錄音還原文字版。編輯說原來不是每個媒體都會花功夫如此做,但作為「慢媒」,既有空間,就把錄音重聽和詳細寫出,以便寫稿時直接引用受訪者說話。

一口氣用了兩天打了萬多字 transcript ,差不多每一句說話都記錄了下來,好讓編輯查看寫稿。過程中覺得自己任重道遠,一來,打transcript是再創造,有時說話時沒有主語,自己便要理解受訪者的言論才寫, 二來,錄音始終有限制,有時聽不清楚,便要靠估計。所以都感謝編輯對我能力的信任呢!

得到了打 transcript的經驗,愈發現編輯需要對不同的社會議題有認識,受訪者很多時會提到不同議題,如「套丁」,有了基本認識,才能提升理解能力和訪問稿的準確度。所以說,編輯的工作是已經融入生活的一部分,平常多觀察、多感受、多分析,在寫作時(這是文學課老師的提醒XD),才能好好運用已有的見識與讀者交流。

不過最近也在想,每一天那麼多事發生,而時間有限,總不能像百科全書般通曉所有事吧!然後發現,其實不用強迫自己成為百科全書,只要跟隨興趣去了解社區,隨心分享和與人交流,見解和知識便會一直累積。只要一直探索,終會有用得著的一天。而每次打transcript遇到未聽過的議題,也是一種累積。

每日經歷的都很豐富,接下來有機會跟編輯和攝影師拍攝,上幾堂影像製作的課,期待繼續記錄新的旅程。

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

實習生手記(一)

13th day of jounalist

      感恩主賜下合適的時間,讓我有機會在 Breakazine 書誌實習,以最擅長的文字去事奉衪。實習以來,有很多學習,跟我讀社會科學一樣,愈學習接觸,愈發現自己知道的實在太少,不單是有好些重要政治人物名字,更是發生在身邊的事物,總是忽略了。

      兩個月前,海麗邨清潔工人罷工,抗議外判商的不合理地拖欠工人遣散費。雖然我每天都會見到大廈的清潔工人,但卻從沒親身接觸及聆聽過他們的心聲。昨天有機會去了海麗邨的體驗活動,聽他們分享。其中一個姐姐說:「倒垃圾時,垃圾槽的小門不時夾到手,把手指都夾黑了,甚至傷了,不過沒辦法,只能習慣。」她笑說,但其實無奈得很。也有清潔工分享被人蔑視,被人家說「痴線」、「垃圾婆」的經驗。她生氣得很,說:「沒有我們這些清潔工,香港變成臭港啦!」

      是的,我們每天能平安走在沒有蕉皮的路上,扶著乾淨的扶手跑樓梯追地鐵,不是都靠天未光便為這城市工作的清潔工嗎?為什麼他們換來的是別人的輕視、缺乏關心的工作、甚至被克扣應得的遣散費呢?

      這姐姐沒有因此感到自卑,憤怒的背後是她的對尊嚴的捍衛。
   
      每天我見到的清潔工,背後可能有更很多待發掘的故事, 每天彎腰600次的他們,該更得人尊重、感激,和公平地對待。海麗邨事件,揭示出社會不公義的同時,更多啟示我們去了解默默貢獻的他們,重新報以他們感謝和肯定。

     而我也發現,做傳媒工作很需要敏銳身邊的事物,探索愈多,愈發現有很多不可思議的
、不公義的、值得歌頌的、可惡的、美好的事,但在這些中間,在複雜的情緒中間,更首要的是肯定神的同在,以致失望時有安慰和盼望,有力繼續以文字感染別人,或許能帶來微小的改變。

     接下來的學習很多,技巧上的有訪問、寫稿等等,希望一切順利,和堅持記錄下來。=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