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

小息記

       「鈴!」小息的鐘聲響起了,經過兩堂沈悶的課堂,我的心情也平靜多了,較平時缺少了一份活力。沒有高漲的情緒,我選擇看書,因為書本裏有一種深沉的氣息,是在嘈雜的氛圍中的一片寧靜。像胡燕青所說,一葉輕舟,或把我帶到回憶中,或令我憧憬未來。而《童年》此書,正好載我由充滿喧擾的地方,駛向腦海的一角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不怕輕舟會翻覆,因為它行駛在平靜的一片海中,沒有波濤洶湧,靜止的海水,反映了童年的往事,更使我走進四十八位作者的故事之中。小思兒時的「玩具」、紅葉與家人的悲歡離合、曾敏之在草原上度過的童年......一一展現眼前,從文字裏構想出來的圖畫,永遠是如此完整,沒有一點匱乏,由此我知道,呈現視覺上的事物不算得什麼,總會有錯誤的幻覺,閱讀原本就是憑真實的感覺吧!我喜愛以文字去理解一個人的方式,沒有視覺或其他感官的限制,真真正正讀出別人的故事,容許我有天馬行空的想像,那管只有零碎的印象,也很清晰。

      小息雖然短暫,閱讀卻令我從緊張的節奏中放鬆過來,說實在的,閱讀《童年》時,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,雖然課室裏的事物跟我很近,卻又像很遠;相反,雖然書裏童年跟我很遠,卻又很近。(開始有點語無倫次) 

       我也不太記得今天閱讀的情況,只想像周圍的聲音都刪減了,陽光投射在書上,文字給擦亮了。太陽昏黃的光線穿過了我的髮絲,投放在書上,輕輕一抺書香,就是那舒適的溫度及濕度再次給予我閱讀的興致。這情景似曾相識,不知何時,才能再遇到這麼一個黃昏,在課室裏再次細讀別人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像那次的我們一樣。



我不再感到這陽光, 這氛圍, 這相望的距離, 我已打開那道門, 向你的世界走去。  -白萩

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
幻想。幻滅

每個人都像會為自己的幻想持守一點點什麼似的。

我的夢想是遠去異鄉,到一片自己一直嚮往的天地去,那片綠油油的大草原,有間小屋,住着我和家人,還有在太陽椅上......似乎這也是許多人的夢想。我會把夢想幻想分別,前者為有機會實現,後者則不會實現,只是一種虛幻的嚮往。最近我開始發現,遠去異鄉度餘年再不是夢想,而它卻漸漸變為虛幻的夢。這絕對不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存疑,而是,最近從生活中,從別人的話裏得到了一點點啟發:在日月如梭的歲月裏,許多夢想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單純的盼望終會因轉念而落空。

讀過余光中的《記憶像鐵軌一樣長》,得知瘂弦(一位作家)年輕時有與我十足一樣的夢,便興奮莫及,那種充滿期盼的等待是不能言喻的。一直讀下去,才知道最後瘂弦最後也沒有完夢移民,只是一直留守在自己成長的一片土地,因為成年後他終於肯定,自己是屬於哪裏,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上的位置,不再只盲目地期盼內心的天地,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生活在現實的世界,着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。

說真的,余光中這篇令我有點害怕,害怕幻滅了一直以來夢想,害怕長大後竟會如瘂弦一樣明瞭現實是容不下太多兒時的夢,然後失去對未來的憧憬。畢竟,移民這個夢不一定如心目中那般完美。


今天,一讀另一本書,是胡燕青的《心頁開敞》,最後的一句:「我當然願意住在加拿大的兩層小屋裏,擁有一小片可以裁種蕃茄的耕地......看白雲下羊群悠閒地吃草,但我更希望留在我所愛的人身邊,為他們工作和生活。」我不禁心酸,問:是否每個人長大後都會如此,放棄一直持守的夢想,沒趣的面對現實,包括我自己?頓時我覺得很亂,腦子裏最後出現了一句:或許你到那年紀時會明白,如何以惋惜扼殺自己的夢。

胡燕青這篇令我開始明白到,夢歸夢。畢竟,移民這個夢不一定是必要的。


最後一個人的啟發,是在今日看網友的網誌領會到的,他說:「是時候要醒了,不要再沉溺於對未來無謂的幻想,要面對這個邪惡而可悲的社會。」一看有點悲哀,為何一個明明年輕的人可以如此?在於我來說,這句話標誌著幻想的死亡,而社會是兇手。快長大的我,要放棄夢想了?踏入成長的掙扎,我再次感到無奈。

這句話忽然很深刻乎地落在我的心頭,以強大的力量敲下去,敲碎了它,那個移民夢。

剩下的,只有碎片,幻想,虛幻的嚮往。由害怕,到疑惑,最後破碎了夢,都是生活中一個個的啟發聯合引起的效果,我終究是活在這裡,一切都受外在影響。我可以肯定,儘管如何失落,我總會為自己的夢想也好,幻想也好,我總會持守。算是盼望吧! 起碼能讓我從這個所謂可悲的社會中留一株永不凋謝的幼苗,那生命中的生命。